欧洲26国要向乌克兰派兵,俄罗斯怎么反应?5日,在符拉迪沃斯托克——中文里的海参崴,普京公开回答了这一疑问。普京说:如果欧洲部队部署到乌克兰,他们将成为俄罗斯的合法打击目标。普京说得非常明确:你来我就打。
关键不在普京说什么,更关键在于听众怎么反应。在这个论坛上,普京说出这话以后,赢得现场一片掌声。参加会议的有俄罗斯的高级官员,也有商界人士。俄罗斯人在这一点上——在对欧洲、对美国强硬这一点上是相当具有一致性的。
其实回头看,欧洲国家26国也好,25国也好,向乌克兰派兵本身更多是一个姿态、一个象征。派兵的条件是“达成和平协定或者停战以后”。这就意味着:打仗的时候您一个兵也不派,等打完了您在那去。
这是什么意思?对乌克兰来说:我最需要的时候你没来,不需要的时候你却来了。这就是镜花水月,这就是更多姿态或者象征。
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:一些老鼠凑在一起,说怎么对付那只猫。大家都在那想主意,说怎么办呢?有一个聪明的老鼠就说:咱给猫脖子上系个铃铛,它一过来“叮当叮当”,咱不就知道了?咱不就安全了?大家一致鼓掌通过了这一提议。完了,谁去给猫脖子上系这个铃铛?一片沉默。
现在看来,如果按照这个笑话的版本,乌克兰就是给俄罗斯系铃铛的那只老鼠。当然这么说,支持乌克兰、支持欧洲的好多朋友不满,我只是想借这个笑话来讲一下,欧洲面对俄罗斯,它的状况相当弱势,不敢在战争期间向乌克兰派一兵一卒,当然有些退役教官以私人身份去,那另当别论。官方、欧洲无论怎么支持乌克兰,都没有做这件事情。
甚至美国在拜登当总统的时候,也拒绝向乌克兰派兵,只是在情报、信息、资源、武器等等各方面给予支持。这现在乌克兰面临的窘境:它在和俄罗斯战斗,它认为自己在保卫西方、保卫西方的价值,但是在战场上流血的就是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。
前阵我做客《一虎一席谈》的时候讲过:100多年前是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在欧洲争夺生存空间;100多年以后,是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,他们同为斯拉夫人,在这里兄弟相残。“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”
相比100多年前,俄罗斯和欧洲相比,现在它的地位能力是提升了呢,还是下降了?在这种战火中,在全世界都面对AI、都用高科技提高生产力、提高民众生活的时候,这两个国家还在这里兵戎相见,到底图了个啥。
这是站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角度。但是反观欧洲,最近欧洲的舆论也是一片哀叹之声:波黑的媒体《萨拉热窝日报》,还有《政客新闻网》的欧洲版都在那讲——“欧洲的百年屈辱现在正在开始”,这个世纪是欧洲的屈辱世纪。
因为26个国家组成一个自愿联盟,这么多国家,甚至在往乌克兰派兵还要考虑“战后”,还坚决不要派到前线。即便是这种状况,也是面对俄罗斯毫不留情地说:这是合法的打击目标。这样和“去给猫脖子上系铃铛,到最后谁也不敢去系”,或者说“在乌克兰最需要的时候不能出手”,有什么区别?听起来很令人寒心。
乌克兰也觉得丧失了加入北约、获得完全的安全保障的希望。这一点各方说得很明确:普京也表达得很明确,乌克兰可以加入欧盟,但断然不可加入北约。现在美国也好、欧洲也好、北约作为一个机构也好,都不再讲“让乌克兰加入北约”这样的事情。
那么乌克兰打了这场仗,不管什么时候签署停战协定,就哪怕是欧洲26个国家派兵来——不在前线,在后方,依然面对的是不可测的未来:因为没有完全的安全保障,任何停战协定都可能是另一场新的战争的开始。
双方根本就没有信任:乌克兰也不相信俄罗斯在拿下四个州以后,面对中部像其他那些州,俄罗斯就不再有任何动作;俄罗斯一定会设置新的缓冲区,一定会有新的冲突。而每一场看似偶然的事故,都是战端再起的借口。
这就是现在乌克兰面临的状况:看似那么多国家在帮助,实际上举目无援,最终还是要靠自己,靠乌克兰自己,靠欧洲这些象征性的支持、美国的情报支持(还不一定能够落实),这种情况下,乌克兰还能撑多久?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。
恒汇证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