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来源:熊园观察
我国地产景气仍在下行,何时能真正触底?本文从地产的供给端、需求端出发,详细拆解地产增量和存量供给,刚性、改善、投资、拆迁需求,再结合债务端、房价端,综合分析当前地产景气位置和未来走势。
核心结论:基于“地产供给、地产需求、居民债务、住房价格”四大维度,定性分析+定量测算,研究发现:目前我国存量住房已足够,中性情形住房需求可能还会下行不少,未来1-2年居民债务压力有望降至正常水平、房价有望降至史上相对低位。整体看,地产景气仍处下行通道,但下跌最快时期可能已过去;政策看,房地产还是经济增长和收入预期的稳定器,稳地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仍大,应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,从“供给端、需求端、债务端”多措并举,尤其是稳房价、保主体、降房贷利率、加力城市更新、优化收储等。
1、供给端,新开工大减,库存仍高,存量住房已够,结构短缺仍存:1)增量看,房地产的新增供给跟随需求变化,近年来自高点已下降6成;2)库存看,我国地产库存、去化周期仍在高位,抑制后续地产增量;3)存量看,我国存量住房整体已经足够,但仍存在结构性短缺。
2、需求端,刚性需求减少、改善需求主导、投资需求转负、拆迁需求稳定,未来10年内地产销售可能继续回落:1)刚性需求:随着新增城镇人口下降,刚需逐步减少,2035年后加速下行;2)改善需求:随着居住面积提升、房龄老化,包括以小换大和以旧换新的改善需求将成为需求主支撑;3)拆迁需求:随着旧房拆迁持续推进,拆迁需求可能相对稳定;4)投资需求:房价持续下行,居民出售多余房产,投资需求可能转负。
3、债务端,居民债务存量压力正常,流量压力1-2年后有望降至正常水平。
>存量债务看,目前居民存量债务处于世界平均水平,并未明显偏高。
>流量债务看,目前我国居民的流量债务压力已经有所缓解,目前接近2017年水平,可能再调整1-2年回到正常水平。
4、价格端,从居住、投资属性看,仍处于世界较高水平,再调整1-2年有望降至历史上的相对低位。
>居住属性看,我国房价收入比约为10倍,处于世界较高水平,目前接近2017年水平,再过1-2年降至历史低位。
>投资属性看,我国住房租售比约为2%左右,处于世界较低水平。
5、往后看,短期看房地产还是经济增长和收入预期的稳定器,稳地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仍大,应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,严控增量、优化存量、提高质量,加力城改旧改,释放刚性改善需求潜力,缓解居民债务压力,可从“供给端、需求端、债务端”多措并举。
摘要如下:
一、地产供给:新开工大减,库存仍高,存量住房已够,结构短缺仍存
>增量看,房地产的新增供给跟随需求变化,近年来自高点已下降6成。住房并没有严格的供给瓶颈,供给会跟随需求主动调整。2021年之前,新开工面积跟随商品房销售面积长期趋升,2021至2024年,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46%,新开工面积也从高点降了63%左右。
>库存看,我国地产库存、去化周期仍在高位。2024年我国狭义地产库存7.5亿平方米,处于历史高位;广义库存19.3亿平方米,较高位明显下行,主因新开工减少。但由于地产销售缩水,广义、狭义库存去化周期均处于历史高位,进一步抑制地产投资增量。
>存量看,我国存量住房整体已经足够,但仍存在结构性短缺。住房拥有率方面,我国超过90%,远高于日本的77%、美国的65%等发达国家水平。人均居住面积方面,我国已达42平方米,已高于多数主要发达国家;若去除公摊,实际面积可能在33平方米左右,仍有一定提升空间;其中一线城市和东北地区明显偏低,结构性住房短缺仍存。住房空置率方面,2022年28个大中城市平均住房空置率为12%,处于偏高区间;其中一线7%,二线12%,三线16%,指向一线城市住房仍然相对短缺,而三线及以下城市住房可能相对过剩。
二、地产需求:刚性需求减少、改善需求主导、投资需求转负、拆迁需求稳定,未来10年内地产销售可能继续回落
>刚性需求:随着新增城镇人口下降,刚需逐步减少,2035年后加速下行。新增刚需主要来自城市人口增加、农村居民进城买房,与新增城镇人口、人均居住面积、租房比例等有关,也受新房销售占比影响,结合相关预测,可得后续新房刚需可能逐步减少,由2024年的1.9亿平方米降至2035年的0.7亿平方米,此后可能加速下降,甚至转负。
>改善需求:随着居住面积提升、房龄老化,包括以小换大和以旧换新的改善需求将成为需求主支撑。“以小换大”方面,随着人均居住面积的逐年上涨,这部分需求将成为最主要的地产需求来源之一,预计由2024年的2.9亿平方米小幅下降至2035年的2.6亿平方米。“以旧换新”方面,假设不同房龄的房子换新房的比例在5%-25%之间,新购买的商品房为原有旧房面积的1.5倍,预计这部分需求由2024年的3.5亿平小幅下降至2035年的2.8亿平方米。
>拆迁需求:随着旧房拆迁持续推进,拆迁需求可能相对稳定。目前我国住房房龄大于50年的约6亿平方米,房龄40-50年约20亿平方米,假设其中50%通过货币化安置,在未来10年内平均完成拆迁,对应拆迁需求由2024年的1.8亿平小降至2035年的1.5亿平方米。
>投资需求:房价持续下行,居民出售多余房产,投资需求可能转负。考虑到目前房价跌幅仍大,居民购房意愿明显下降,未来10年地产投资性需求可能为0、甚至为负,也即前期出于投资性需求购房的多套房家庭,在地产下行期出售多余房产。结合近年来趋势,预计未来10年年均投资性需求为-1亿平方米左右。
三、居民债务:存量压力正常,流量压力1-2年后有望降至正常水平
>居民购房的本质是负债行为。居民超8成都需要贷款买房,居民购房能力、购房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负债水平的影响。
>存量债务看,目前居民存量债务处于世界平均水平,并未明显偏高。2025年我国居民杠杆率为61.3%,低于美国68.3%、日本64.4%,但高于欧元区51.1%,处于世界平均水平;居民债务储蓄比仅有1.4倍左右,远低于美欧日,也指向居民债务相较存量财富未明显过高。
>流量债务看,目前我国居民的流量债务压力已经有所缓解,目前接近2017年水平,可能再调整1-2年回到正常水平。随着居民购房减少、提前还贷、存量房贷利率下调,2024年居民偿债收入比已降至6.8%,较2021年高点明显回落,接近2017年水平,已低于美国,仍高于日本、欧元区。按目前斜率再过1-2年流量债务压力可降至正常水平。
四、住房价格:从居住、投资属性看,仍处于世界较高水平,再调整1-2年有望降至历史上的相对低位
>居住属性看,我国房价收入比约为10倍,处于世界较高水平,目前接近2017年水平,再过1-2年降至历史低位。2024年我国房价收入比约为10.1倍,较2022年高点的11倍左右有所回落,接近2017年水平,按照目前下行斜率,再过1-2年可能达到历史低位的9倍左右。但仍远高于美国的6.8倍、日本的5.3倍。
>投资属性看,我国住房租售比约为2%左右,处于世界较低水平。2023年我国二手房租售比只有2%左右,而全球重点城市的租金回报率多在3%以上,即使考虑到海外有房地产税,我国的租金回报率仍然偏低。
五、政策建议:短期看房地产还是经济增长和收入预期的稳定器,稳地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仍大,应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,严控增量、优化存量、提高质量,加力城改旧改,释放刚性改善需求潜力,缓解居民债务压力,可从“供给端、需求端、债务端”多措并举。
>供给端:限制新增供给、化解存量库存,缓解结构性短缺。如推进实施现房销售,拉长供给周期;供给低密度地块;加大收储力度,优化收储的融资和退出机制,依据人口变化匹配新增建设用地等。
>需求端:进一步放松一线限购,提升新房质量,加力实施城改旧改,释放需求潜力。如提升公积金贷款额度,增加一线城市保障住房供给,应用保温隔音防水等高性能新材料,鼓励第四代住宅建设等。将更多拆改项目纳入专项债支持,探索房票安置、以购代建安置模式等。
>债务端:下调存量房贷利率,提升房贷个税抵扣额度,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。目前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在3-3.1%左右,仍有进一步下调空间;个人房贷利息税费抵扣额度仅有每月1000元的标准,有较大提升空间。长期还应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,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。
风险提示:测算误差超预期、政策力度超预期、地产景气变化超预期
正文如下:
2024年9月中央出台一揽子地产刺激政策后,我国楼市迎来一波反弹,2025年一季度更是出现“小阳春”,市场燃起了地产触底的希望;但二季度以来,我国地产景气再度下滑,一线城市房价甚至有加速下滑趋势,指向地产仍在下行通道当中。地产目前所处位置如何、何时能够真正触底?这一问题对分析我国经济形势、投资决策都有重要意义。
本文从地产的供给端、需求端出发,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中长期地产供需分析框架,以分析地产景气的中长期均衡。此外,还从居民债务压力、房价角度进行侧面分析补充。
一、地产供给:新开工减少6成,库存仍在高位,存量住房已经足够,但结构性短缺仍存
增量看,房地产的新增供给跟随需求变化,近年来自高点已下降6成。这是由于住房建设作为成熟产业,并没有严格的供给瓶颈,建设多少房子,主要取决于需求多少。从历史数据看,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一直领先地产投资增速1年左右;2021年之前,新开工面积跟随商品房销售面积长期趋于上升,2021至2024年,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了46%,新开工面积也从高点下降了63%左右,反映了供给跟随需求主动调整。
库存看,我国地产库存、去化周期仍处于较高水平,抑制后续地产增量。2024年我国狭义地产库存(商品房待售面积)约7.5亿平方米,处于历史高位,广义地产库存(已开工未销售的商品房面积)约19.3亿平方米,已经较高位明显下行,主因近年来地产新开工大幅减少。但由于地产销售也同步明显缩水,2024年广义库存去化周期仍有24个月左右,狭义库存去化周期更是处于9.3个月的历史高位,地产去库存压力仍然较大,这也将进一步抑制地产投资增量。
存量看,我国存量住房整体已经足够,但仍存在结构性短缺。
>住房拥有率:根据央行《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》数据,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拥有率为96.0%,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占比为58.4%,有两套住房的占比为31.0%,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占比为10.5%,户均拥有住房1.5套。2018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(CHFS)的数据也显示,我国家庭的住房拥有率处于较高水平,2017年我国家庭住房拥有率达92.8%,并呈现稳步上升趋势;据此推断,2025年我国住房拥有率应高于9成,远高于2024年日本的77%、2025年美国的65%等欧美发达国家水平,这可能与我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对“居者有其屋”的重视,投资渠道匮乏导致房产成为主要投资选择等因素有关。
>人均居住面积: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0年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42平方米,虽然仍低于美国,但已经高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。但应注意的是,我国住房面积统计是包含公摊面积的,如果去除20%左右的公摊,我国实际人均居住面积可能只有33平方米左右,仍有一定提升空间。结构看,一线城市和东北地区的人均住房面积明显低于全国水平,结构性住房短缺仍存。
>住房空置率:通常来说,空置率在5%-10%之间是合理的,高于10%则认为空置率过高,表明住房供给过剩,存在库存积压风险。根据贝壳研究院2022年的调查,28个大中城市平均住房空置率为12%,相对处于较高区间;结构看,一线平均7%,二线平均12%,三线平均16%,指向一线城市住房相对短缺,而三线及以下城市住房相对过剩。
二、地产需求:刚需减少、改善主导、投资转负,我们测算未来10年地产销售可能续降
房地产需求可划分为刚性需求、改善需求、拆迁需求和投资需求。具体而言:
>刚性需求:即城镇人口的首套住房需求,用于满足基本居住需要,包括新增刚性需求、租房购新需求两类。
>改善需求:来源于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和质量改善带来的住房需求,包括以小换大和以旧换新,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、房屋折旧等因素影响。
>拆迁需求:指原有住房由于年久失修、超过安全使用年限而被
拆除,随后居民得到拆迁补偿款购买商品房带来的增量地产需求。
>投资需求:以获取增值或租金收益为目的,受到房地产投资回报率等因素影响。
(1)刚性需求:随着新增城镇人口下降,刚需逐步减少,2035年后加速下行
新增刚性需求方面,主要来自城市人口增加、农村居民进城买房带来的购房需求,与人口增长、城镇化水平提升等因素有关,具体而言:
>城镇人口方面:2024年我国总人口14.1亿人,城镇化率67%,城镇人口9.4亿人;结合近期数据趋势,预计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升至72%、城镇人口10亿人左右;2040年城镇化率78%、城镇人口10.4亿人左右。
>人均居住面积方面:2020年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约36.5平方米,较2010年提升7.4平方米,若去除公摊,实际使用面积约29.2平方米;假设后续我国人均居住面积每年提升0.7平方米,则到2040年人均面积可达50.5平方米,实际使用面积约40平方米,达到国际平均水平。
>租房比例方面:2020年我国城市居民租房比例约为25.5%,较2010年微降0.2个百分点,假设我国未来租房比例保持此水平不变。
此外,近年来二手房交易占比逐步增加,2024年我国地产销售中,新建商品房销售占比约58%,二手房占比约42%,假设未来新房交易占比逐年下降。
基于上述假设,根据新增刚性需求=新增城镇人口*人均居住面积*(1-租房比例),可得我国后续新增刚需可能逐步减少,由2024年的1.9亿平方米降至2035年的0.7亿平方米,此后随着人口进一步减少,城镇化放缓而加速下降,甚至可能转负。
租房购新方面,一部分是新增城镇人口中的租房者,其可利用目前空置的住房满足居住需求;另一部分是原有城镇人口中的租房者,由于我们假设租房比例保持不变,则对应这部分群体仍然不会买房,且随着出生率下降、原有城镇人口减少,这部分群体的租房需求也是减少的。也即由于假设租房者比例不变,新增的租房购新需求为0。
(2)改善需求
改善性需求可分为以小换大、以旧换新两类。
“以小换大”方面,指居民卖小面积房子、换大面积房子带来的增量地产需求,表现为人均居住面积的逐年上涨。用面积增量与城镇人口数量相乘,再去除租房部分,即可得到以小换大的改善需求,这部分需求将成为最主要的地产需求来源之一,由2024年的2.9亿平方米小幅下降至2035年的2.6亿平方米。
“以旧换新”方面,指原有住房房龄较大,但并未达到拆除标准,居民出于改善居住条件的目的卖掉旧房购买新房。这一比例并无官方数据,我们结合拆除比例,假设不同房龄的房子换新房的比例在5%-25%之间,假设新购买的商品房为原有旧房面积的1.5倍,则卖旧购新带来的地产需求由2024年的3.5亿平小幅下降至2035年的2.8亿平方米。
(3)拆迁需求
拆迁需求方面,根据人口普查数据,2020年我国城镇住房面积共292亿平方米,据此可计算出2025年房龄大于50年的约6亿平方米,房龄40-50年的约20亿平方米,这可能是未来10年的重点拆除对象,假设其拆除比例分别为100%、50%,其余房龄的住房拆除比例逐步下降,则未来10年的住房拆除总面积可能约32亿平方米。假设其中的50%是通过货币化安置,10年内平均完成,则年均拆除面积约1.6亿平方米。考虑到房龄较目前时间间隔较久,人均居住面积的上涨,假设新购买的商品房为原有旧房面积的2倍,则对应拆迁需求由2024年的1.8亿平小降至2035年的1.5亿平方米。
(4)投资需求
投资需求方面,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(CHFS)报告,2008-2018年Q1,投资性需求占比由19.6%升至高点的50.3%,后续无更新数据。而考虑到近年来地产景气下行,居民购房意愿明显下降,目前地产投资需求可能已经为0、甚至为负,也即前期出于投资性需求购房的多套房家庭,在地产下行期出售多余房产。
投资性需求的具体规模有多大?可结合实际地产销售情况分析,按照上述分析测算,2024年我国地产刚性需求约3.3亿平方米,改善需求约11亿平方米,拆迁需求约3.2亿平方米,合计17.5亿平方米。则上述需求带动的新房销售为10.1亿平方米,但2024年实际新房销售仅有9.7亿平方米,其中相差的0.3亿平米可能是投资性需求转负的拖累。类似的可以算出2025年投资性需求可能在-0.8亿平米左右,结合近年来趋势,预计未来10年年均投资性需求均为-1亿平方米左右的水平。
总体看,预计未来我国地产需求将进一步下降,其中刚性需求逐年减少,改善型需求成为主导,投资需求稳定为负,拆迁需求相对稳定,商品房(新房)需求由2024年的9.7亿平方米下降33%至2035年的6.5亿平方米。
三、居民债务:存量债务压力正常,流量债务压力趋降、再调整1-2年有望降至正常水平
居民购房的本质是负债行为。不论居民是出于何种需求(刚性需求、改善性需求、投资性需求),购买何种类型的房子(新房、二手房),多数居民都需要贷款买房。贝壳研究院、中国消费者报2021年发布的《2021消费者置业信心指数报告》显示,购房者普遍通过加杠杆方式购房,受调群体中全款购房比例仅占18.1%,也即超8成的购房者都是贷款购房;因此居民购房能力、购房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负债水平的影响。
目前我国居民的存量债务处于世界平均水平,并未明显偏高。存量角度的居民债务压力常用居民杠杆率衡量,指居民债务余额占GDP的比例,2025年我国居民杠杆率(CNBS)为61.3%,较2023年高点的62.0%小幅回落。国际对比看,我国居民杠杆率低于美国的68.3%、日本的64.4%,但高于欧元区的51.1%,处于世界平均水平,并未明显偏高。此外,由于我国居民储蓄倾向较高,2023年债务储蓄比仅有1.4倍左右,远低于美欧日2-4倍的水平,也指向我国居民债务相对于存量财富并未明显过高。
目前我国居民的流量债务压力已经有所缓解,目前接近2017年水平,可能再调整1-2年回到正常水平。流量角度的居民债务压力常用偿债收入比衡量,指居民用于偿还债务本息的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,它反映了居民当前收入对债务偿还的支撑程度。
2021年高点时,我国居民偿债压力曾经高于其他主要国家,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购房减少、提前还贷、存量房贷利率下调,2024年,我国居民偿债收入比已降至6.8%,较2021年高点的10.9%明显回落,接近2017年水平。
国际对比看,2024年我国居民偿债收入比已低于美国的8.4%,仍高于日本的4.9%,欧元区的4.5%。按目前斜率调整,可能再过1-2年我国流量债务压力能够回到正常水平。
我国居民正减少借贷或购房,增加储蓄偿还债务,进一步恶化的空间有限。2025年二季度,根据央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,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储户比重高达63.8%,创历史新高,对应居民购房意愿处于历史低位,2024年四季度仅有15.2%,基本持平2008-2015年历史低位水平,指向目前居民当前正减少借贷或购房,增加储蓄偿还债务。但从边际变化的角度看,进一步恶化的空间有限。
四、住房价格:两大属性看,均仍在世界较高水平,再调整1-2年有望降至历史相对低位
居住属性看,我国房价收入比约为10倍,处于世界较高水平,目前接近2017年水平,再过1-2年可能降至历史上的相对低位水平。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平均价格与居民年平均收入的比值,用来衡量消费者对于房产的实际购买能力。2024年我国的房价收入比约为10.1倍,较2022年高点的11倍左右有所回落,接近2017年水平,按照目前下行斜率,再过1-2年可能达到历史低位的9倍左右。
国际对比看,2005-2024年我国房价收入比平均维持在10倍左右,远高于美国的6.8倍、日本的5.3倍,2020年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更是高达20-30倍;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国家的居民对房产的传统观念差异、税收政策等因素导致。
投资属性看,我国住房租售比约为2%左右,处于世界较低水平。2023年我国二手房租售比只有2%左右,而全球重点城市的租金回报率平均达4.3%,即使考虑到海外有房地产税,我国的租金回报率仍然明显偏低。
五、政策建议:多措并举,控增量、化存量、提质量,释放需求潜力、缓解居民债务压力
综上所述,从地产供给、地产需求、居民债务、住房价格四大维度看,我国存量住房已经足够,我们测算未来10年住房需求可能再下降3成,未来1-2年居民债务压力可能调整至正常水平、房价也降至历史上的相对低位。整体看,地产景气仍在下行通道中,但下跌最快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。
倾向于认为:短期看,房地产还是经济增长和收入预期的稳定器,稳地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仍大,应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,从“供给端、需求端、债务端” 多措并举。我们判断后续可能有效的措施包括:
供给端:严控新增供给、化解存量库存,缓解结构性短缺,也应适当保主体。
>总量方面,一方面,应控制新房开发,限制增量供给;如新增供地实施现房销售、拉长供给周期,供给低密度地块,容积率要求2以下;另一方面,应积极主动化解存量库存,如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收购存量房作为保障房、完善保障房REITs发行等,优化收储的融资和退出机制。
>结构方面,针对部分地区的结构性住房短缺,完善“地随人走,人地挂钩”的制度安排,如近期国务院发布《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》,提出赋予试点地区更大的土地资源管理自主权,支持这些地区依据人口存量和变化趋势来匹配新增建设用地等。
>保主体方面,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“有效防范房企债务违约风险”、也即重提“保主体”,可针对不少开发商债务压力较大,可尝试探索化解房企债务压力的一揽子组合拳,比如债务展期等。
需求端,进一步放松一线限购,提升新房质量,加力实施城改旧改,释放需求潜力。
>刚性需求方面,可进一步松绑一线城市限购,有效发挥住房公积金支持作用,提升公积金贷款额度,降低房贷利率和购房税费等。此外,针对性地在一线城市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,帮助新市民、青年人、农民工等实现安居。
>改善需求方面,应提升住房供给质量,如应用保温、隔音、防水等高性能新材料,探索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机器人等技术在住房领域应用,完善配套养老、托育、家政等生活服务等,鼓励第四代住宅探索和建设,提升住宅产品的吸引力。
>拆迁需求方面,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,可将更多拆改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,由开发性、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专项借款;探索房票安置、以购代建安置模式,定向去化库存较大的项目,直接引导拆迁补偿资金流入楼市。
债务端,进一步下调存量房贷利率,提升房贷利息个税抵扣额度,建立个人破产制度。
>短期方面,2024年我国建立了存量房贷利率动态调整机制,目前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在3-3.1%左右,相较于租售比仍处于较高水平,仍有进一步下调空间。财税方面,目前个人房贷利息税费抵扣额度仅有每月1000元的标准,有较大提升空间。
>中长期方面,应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,平衡保护债权人、债务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。完善收入分配体系,提升居民收入,缓解债务相对压力。
风险提示:
1、测算误差超预期:受限于数据的可得性,本文在测算过程中,使用的假设较多,也涉及很多非当年数据,有数据陈旧风险,测算结果可能与实际规模存在较大误差。
2、政策力度超预期:如中央重启大规模棚改,地产收储、城中村改造等地产政策力度大幅超预期,可能推动地产景气超预期反弹。
3、地产景气变化超预期:目前地产市场预期较弱,房价持续下行,地产“硬着陆”风险仍存,可能导致地产景气回落速度、幅度超预期。
新浪声明: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,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责任编辑:凌辰
恒汇证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